- 发布日期:2025-07-05 22:07 点击次数:119
再次从荧幕上见到他,我直接好家伙!
他还是很英挺,身形利落,头发没有白,脸部轮廓分明,标志性的又痞又帅的笑都在。但你能感觉到:他老了。
查了一下他的年龄,马上就62岁了。也是啊,演了这么多年的戏,谁还能永远年轻呢?
可奇怪的是,年龄并没有成为他的阻碍,“老了”这个字眼,和这个可见的事实,反而让他更帅。就那种历经盛世、见惯繁华之后,随手拿捏也随意挥霍的帅。大马金刀,举重若轻。
我心想:这姿态太爷了!
这次他演了一位过气的F1车手,重返赛场,亲身上阵,携领后辈,也找拾自我,再度叱诧风云。然后,事了拂衣去。
故事老套,但讲得精彩,这是本事。真正的好手艺都是寻常材料上见功夫。
或者打个比方,每人都见惯了烟花,仪式俗套并无新意,但只要那璀璨是淋漓尽致的,只要那感觉是真实浓烈的,就值得再次仰头,再度看。
《F1》确实也像一场很炸的烟花。他把自己点燃一般的投入其中,甚至比他以往的角色更富魅力,且丝毫没有显露出力不从心和用力过猛。
通常上了年纪出演这类角色,总会像英雄末路却不肯服输,要用最狂暴最刺激也最具挑战的一种身份出场,让自己身上那种豪与野的标签更为牢固。这是让人略感心酸和无奈的。
可他不。他让人觉得服气。他就该这样。
当他戴着墨镜背着行装,一脸玩世不恭的信步而来时,你就知道这是来炸场的。
甚至他戴着头盔,脸部被挤压,眼周都是明显纹路的时候,那坚而狠的目光都能震人心神。
还有他亲身驾驶赛车,过弯、加速、撞击、刹车,进站换胎,随着音浪热流滚滚袭来,给你独一无二的主视角镜头,那种被扔进去的代入式体验,真能让人直接大喊“YES”!
这才是速度与激情!
而他是谁,他是在各种西部片、体育片、战事片中扮演狂野硬汉和落拓浪子的那个人。
布拉德.皮特。
很多人看他在《F1》中的角色,会联想到现役F1车手阿隆索。目前最高龄的车手,效力阿斯顿马丁车队。
可巧,前些天我在蒙特利尔刚看了F1排位赛现场,阿隆索1分11秒586的圈速排第六。当他开着赛车从我眼前狂飙而过时,很明显的,周围年长者的欢呼声更高,因为那是他们一路看过来、跟了很多年的车手,甚至是相互陪伴着走过青春时代。但阿隆索也才43岁。
布拉德.皮特拍这部戏时已过六旬,耳顺之年的演出,没有丝毫违和。
你明明白白知道他的年龄。却懵懵懂懂的不解:又老又帅是什么道理?
只能一边感叹着: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一边赞赏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时光像轻蹄快马一般越跑越远,连他的影迷都很多已不再年轻了。可他连“老”这件事,都干的漂亮。
他用一部电影,来讲述用热爱打败时间的故事,他也用一部电影,来昭示他真实的人生力量。
《F1》的本子和剧情,以及人物设定,很大程度符合他现实的心境:在星光璀璨的好莱坞,他是最耀眼的那一群里的,有过诸多的闪亮时刻,但几十年过去,他成了人们眼中的沧桑老将。
老将还能有怎样的战场?或者强行上阵,英雄迟暮;或者重甲出征,宝刀未老。
他是后者。
在片中他人车合一,在飞驰中感受和享受。在现实中,他也把自己嵌进人生的流速里,与光阴彼此驯服。
电影里的强势返场,其实也是现实中的立马横枪。
曾经我是哥,现在我是爷。
我是老了,但只要我想,我就能干,无论多难。他不只是主演,也是监制和投资人。
这是一部典型的武戏,F1,赛道,豪情,热血,集齐了所有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元素,视效上的观感和爽感毋庸置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瘾”,是可以干翻之前所有同类型赛道片的水准。
他很拼,坚持不用替身,场场都是亲自驾驶改装后的F2赛车。现役法拉利车手路易斯.汉密尔顿临场指导教学,还是全片顾问。《壮志凌云2》的名导手法加上汉斯季默的神级音乐,以及诸多真实的F1赛事人物客串,我喜欢的维斯塔潘甚至好几次出镜啊,帅的……
包括IMAX摄影机高速动态,赛车上十几个机位镜头,大奖赛期间现场实拍……比赛战略、技法的呈现,凌厉的剪辑、快速的跳切…..它把那种深入其境的临场感推至顶峰,一针到底。
这是整个影片黄金卡司的共同作用,好莱坞还是好莱坞,无话可说!
我想说的反而是它的情绪内核。也可以称之为所谓的“文戏”部分。
多数情况下,如果武戏爽翻天,文戏就容易稀巴烂。
可它不。它的文戏也是线条明确,不添加太多要素,不胡乱转移重点,极为干净直接。它讲的不是冠军和荣耀,而是自我。忠于自我,包括所爱之事,所重之情。
有人质疑片子的文戏单薄不深入甚至没必要。但你要知道,文戏可不只是感情戏、船戏这些。角色心理、主题铺陈、个性的展现,才是真正的文戏。说白了,文戏是剧情的发展,心理、智谋,是支撑人物灵魂的各处细节。
编剧其实挺狠的,不是因为那些争锋相斗、赛道冲撞、资本交易,而是主角的那种彻彻底底的孤绝。重大事故,身心重创,前途尽失,没有亲人,没有婚姻,没有稳定工作,居无定所,以车为家。一切都是不定的、甚至虚空的,只有开车时的速度与激情是真切的、稳如磐石的。
他这样过了三十年。了无牵挂,浪迹天涯。
但编剧的温柔又在于,让他没怨念,也不紧绷,无论生活怎么变,年龄怎么变,他还是狷狂、肆意,他始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一个曾经最有前途的新星车手,因事故而退出赛场的年月里,他做着各种跟赛车、跟速度相关的差事,甚至在纽约开出租,这些就明确告诉你了:钱不重要,名不重要,自己心之所向的事情比较重要。
电影开篇得到戴通纳冠军后,他连奖杯都没兴趣碰一下。而最后阿布扎比收官赛,万众瞩目的时刻,他仍是没接奖杯,直接让颁奖者把冠军杯给了老伙计鲁比。
所以才会有片中首尾都出现的那句话:钱不重要。
所以,什么重要?
任何结构、关系、形式 ,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喜不喜欢、热不热爱,才重要,才是核心所在。
我喜欢打仗,但我不一定非要江山。
他和年轻队友的关系,也是在这种前提下去走线的。
老带新的故事结构,一般无非两种:传承,或者救赎。
《F1》却是竞合。老少两个角色的竞争与配合,从个人到团队,以及个人荣誉与团队胜利之间的平衡。因为每年能上F1赛场争夺的,就10支车队、20名车手。每支车队里的两名车手,即是队友,也是对手。当然这是基于F1赛制和规则。但是,怎样竞,怎样合?这是表达影片的关键。
他向来是独狼,这代表着力量,也明示着单枪匹马,独挡一面。
但回到以团队合作决成败的F1赛道上,他也可以是头狼。他不一味追求自己的输赢,他更要为老友保住车队,也要给队友制造机会。无论是和技术总监复盘车体性能,还是和工程团队优化进站时机,或者是和机械师确认车胎类型及换胎速度,他不只为了自己得分,他更要盘活全队。
他的战略战术,是勇与谋,一面硬桥硬马,一面玩招耍狠。他有自己的信念,不在意外界的声音。游走在规则边缘,但不破底线,敢明牌敢梭哈,但心境坚固。
比起奖杯和荣耀,他更在意感受和过程。他要的是尽兴,是对自己所爱的绝对掌控。
他无需向任何人证明。我知道我行,就行了。
他只需向自己交代。那是他是对当年赛道上那个如流星般闪过的自己的交代。
最后进入冲刺区时, 掌声、呼喊、人群、对手,他都看不到了,都消失了,只有引擎、速度、弯道飘移,只有沉浸、满足、人车合一,物我两忘。
最终夺冠时,前轮冲线,赛结旗挥下,烟花炸起,全场欢叫,整个车队疯狂拥抱,卷入身心的音乐同时响起,这一刻,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这是全片的高潮。
在高潮中结束,在戛然而止中加深人们的意犹未尽,是电影的常用手法。
可它还是不。它让头狼告别车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而这,是全片的灵魂。
影片结尾,他单人单车跑到沙漠里,去参加越野拉力赛。这才是高阶的收势。
他继续热爱,继续上路,继续四海为家。
这部电影用一个外表老旧的命题,讲了一个让人内心汹涌的故事。
它的外壳是激情赛道,热血车手。但内里却是一个男人在几十年里一直锚定自己不偏移不变道的飞驰人生。
也许它还能改变一些人对年龄恐慌的认知,能“老”得如此强硬、肆意和自由,“老”也并不可怕了。
它不标新立异,却能打动你。